楹联——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意见》对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楹联,又称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楹联具有四个特征:两行、对仗、意联和独用。在用途上,可分为喜联、婚联、挽联、赠联、行业联和春联等。对联可以用精炼且富有节奏的语言来丰富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尤其是春联,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寄托着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春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标志性习俗正在慢慢退化,虽然我们还贴着春联,但由于种种原因,春联失去了楹联固有的特征,甚至不再关乎“平仄对仗”,如“大富大贵过新年,有模有样度新春”。这足以说明作为楹联应用最广泛的春联文化正在慢慢消失,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可不察,切不可使祖辈文化结晶如流沙之于指缝。

为传承与发展中国楹联艺术,中国楹联学会青少年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将严格按照中国楹联学会的指示,与中翰瑞华(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瑞华书院一同,尽一切努力传承与普及楹联文化,把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特征之一的楹联文化宣扬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



首页    楹联——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